昨晚(年2月5日)在蓝湾咖啡跟南美洲的姑娘见面,姑娘问我,她见到的mostchinesestudents,大多数中国的同学,都很喜欢跟她用英语对话。但是对话的时候,只能说word,word,word,即使是硕士生或者是博士生,也很少的人可以流畅的makesentence,造句。而她提起去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旅游的时候,在当地住宾馆或者是买东西,能感觉到南亚或东南亚的英语大环境要比我们中国的英语大环境好。
1.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吗?
这位姑娘是苏里南人,有国际英语教师认证证书(TESOL),曾在EF和多所民办学校教书。出于好奇,我问她,百度官方显示,苏里南的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官方语言为荷兰语,且南美洲及拉丁美洲地域,广泛使用西班牙语,为何她的英语还能如此流利地道。她告诉我,苏里南毗邻两个小国家,一个要圭亚那,是英语母语国家,从苏里南去圭亚那是不需要签证的,因此两国之间来往密切,此外,去北美洲与南美洲中间的多个英语母语的小岛国,巴巴多斯、巴哈马等也不需要签证,由于地理距离和Mix的婚姻与文化,所以他们的英语能力也是从小练就的,类似于第二语言,虽然百度提示她的母语应为荷兰语,而她本人却告诉我,她的母语其实是德语。我通过地图知道苏里南的另一个邻居是一个是法属群岛,问她是否也因地域原因,能熟练运用法语,她却表示,法国群岛的人,甚少与苏里南人交流,因此,他们很少存在通婚或者文化交流等现象,因此她不通法语。
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其实跟国家的地理区位以及相关的外交*策有较大的关系,从地理位置上判断,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尤其是与欧洲比较,不会存在出国就像出省出市,随便坐坐公共交通就能出国的情况。因此我们从小是相当缺乏天然语言环境的,也缺少这种将语言当成工具去运用的机会。
即使是有人能享受到真人的外语环境,资源也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想要营造新的语言环境必须依靠各种多元化资源,而大多数背景平凡的我们没有足够的条件去练就一口地道的应用型英语。
不仅仅是苏里南这个新鲜的案例,由于学习和工作原因,这五年,我时常接触到各种国家的人,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都有,在我所见到的各种肤色、国籍、文化的人种中,我可以直观的意识到,他们的英语听说能力是明显强于我的。
2.是象形文字的原因吗?
我曾经把这个归咎于象形文字与字母形文字的差异,其他国家的,无论是西班牙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他们都是字母语系,因此,英文应该更容易上手,我把我这个猜想,大胆分享给我的合作伙伴大海(Alex)老师,终于为英语口语的薄弱找到了一个看似非常合理的理由。
而他对此表示不能赞成。他说,如果是因为字形的差异,那么你如何解释那么多非洲人、欧洲人,来了中国一年会说汉语,两年会写汉字,三四年能到良好的汉语水平。他是资深语言学派,他认为,归根究底,还是缺少应用机会。他说,你不能指望每天1小时的英语学习能带来什么?任何语言应该是不断的输入和不断的输出,他说在欧洲,即使母语不是英语,英语的普及率也相当高。因此不能将中国人的口语能力弱归咎于象形文字。
他也很疑惑,中国的家长很崇拜美式发音,在他眼里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口音,甚至每个城市、每个洲都不一样。而学英语的目标应该是最终能达到一个标准的、语法运用正确的,流畅的对话和英文思维境界。而copy口音这种事,他觉得除非是将12岁之前的孩子丢到美国5年以上,可能才会有一个美剧口音。虽然是一家之言。但却也不无道理。我们更应该侧重于提高标准的听说能力本身,而并非去复制和模仿一个纽约腔。所谓的美国腔,应该辩证的看待其宣传成分。
3.是口音的原因吗?
而恰恰是口音这件事,却又成为了口语弱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中国人面前说英语,对口音最为挑剔的人其实都是我们自己人。我还记得小时候,每次站起来读英语,下面总有窃窃私语的笑声。小孩子最善良,没有坏心思的。但相信跟我有同样成长环境的广大小伙伴们,都因此更怯于抓住一切机会说英语。
口音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与外国人打交道已有三年五载,很少有人会去说:嗨,汉娜,你的口音有问题。与之相反,他们常常会说:Wow,你的英语表达很流畅。(当然并不是因为我的英语真的好,只是他们更偏赞美、鼓励型文化,因此,我们普通的朋友们,不妨也多多鼓励下自己)
我也曾试着深究过口音这个问题,反问过他们,是否一听见我说英语,便知道,我是Chinese。他们说是的,你永远逃避不了母语带来的影响,但这个是Nothing,是无关紧要的,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口音,在任何公共或私下场合,大家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