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多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如何保持两者平衡不妨读一下旅行的艺 [复制链接]

1#

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人们如何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这是《星期日泰晤士报》对阿兰·德波顿的一部小说的评价,这部小说就是《旅行的艺术》。

阿兰·德波顿,英国作家,生于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阿兰·德波顿是一个知识渊厚且富有逻辑思辨能力的作者,他曾经是大学的哲学讲师,有着深厚的哲学和艺术素养。著有小说《爱情笔记》、《爱上浪漫》、《亲吻与诉说》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哲学的慰藉》、《身份的焦虑》,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旅行的艺术》,也是阿兰·德波顿很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自年出版以来,长期位列英美畅销书排行榜。

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面对“旅行”这一屡见不鲜的题材,阿兰·德波顿一面以理性解剖自我,一面结合众多艺术家的作品以感官体验旅行,如福楼拜、华兹华斯的文字及凡·高、霍珀的画作。

然而阿兰·德波顿并未有意撰写一本以人物、地点为坐标轴的旅行指南,而是捕捉途中的细节,也思索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书中所提倡的旅行理念让艺术与生活相融,可以看作是对生活美学理念的一种实践。

阿兰·德波顿用一种非常特别的方式去旅行,行程中不仅有巴巴多斯、西奈沙漠、马德里等绮丽的风光,同时还有他为读者安排的众多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思想家及深谙旅行意义的行家作为导游。在他们的陪伴下,风景之旅成了文化之旅、心路之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场完美的旅程,它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与一般的旅行宣传文案、旅游推介书籍、或者论述旅行历史和意义的常识读本不同,《旅行的艺术》是记录阿兰·德波顿旅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随笔集。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并没有那些收拾行装,旅程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琐碎的事情。

在《旅行的艺术》这本书中,阿兰·德波顿有意把旅行写成一种精神上的体验,而不是肉体上的奔波。在不同地点的旅行过程当中,也有大量曾生活在此地的文艺家的回顾,记录作者自己心灵的历程。

质感、细腻、随意,尽量把大感觉化解成小感觉,把理性结论隐藏在几乎看不见的地方,因此也可能根本没有这种结论。这样的文字,有一种感性的征服力。

《旅行的艺术》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

但在读完《旅行的艺术》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发现,本书的内涵既是思辨的,也是感性的;既是淋漓尽致的,又是难以描述的,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在读书和旅行之间找到某种平衡的美好旅程。

旅行的艺术京东¥购买已下架

阿兰·德波顿认为,旅行对于人类而言,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消费行为。人们应该通过多去游玩,开阔自己的视野,体会异域风光的美好,感受多样的旅行给自己带来的美的享受。

阿兰·德波顿还认为,旅行的意义本应是丰富自身、拥有全新的、更深刻的感受。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心理满足,过后便索然无味。所以,他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通过艺术家及自身对旅行的见解,给予读者一种全新的态度与感受:旅行不必追随大众,对目的地的选择、自身的需求更应持一种细致而微的态度。

在《旅行的艺术》中,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而这种幸福,就是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所带来的幸福”。

《旅行的艺术》分为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和回归五个章节,通过对不同地点的旅行,来重点描述作者的心理感受,同时回顾历史。书中几乎每一个小章节都由一位名人带我们游历,作者并不急于直接告诉我们旅行是什么,而是让我们跟着人物一起去经历、去发现、去感同身受。

阿兰·德波顿通过洪堡、尼采、波德莱尔、福楼拜的人生旅程以及作品的分析,多方位地观照“旅行”、剖析“旅行”,寻找旅行地点中的人文情怀。开启这本书,阿兰·德波顿将引领读者踏上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德波顿通过德国探险家洪堡这位向导,将读者的思绪带到了秘鲁的钦博拉索火山。奇怪的是,历经千辛万苦,洪堡的目光却聚焦在了“石头上长出的青苔和苍蝇出现的高度”上。

原来在洪堡七岁时,他从柏林老家到德国别处拜访亲戚,他就问过自己:为什么某一类植物不能在所有的地方生长?为什么长在柏林周围的树其他地方却很少见?

接着,他的这份好奇心受到他人的鼓励。他得到了关于自然界的书籍、一个显微镜以及数位了解植物学家庭教师的指导;他成了家中的小化学家;他的母亲更是在他书斋的墙上,贴写了他完成的植物画作。以至于当洪堡前往南美洲的时候,他已经尝试找出定律,以解释气候和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动植物的。

从洪堡七岁对事物产生的质疑,到他开始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并对这个世界提出恰当的问题,他的好奇心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所以他在看到青苔和苍蝇这类随处可见的事物时,才觉得欣喜,而不是陷入无聊和沮丧中。原来,在旅行前,是有必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对这个世界发出恰当的疑问。

所以,阿兰·德波顿认为:从而让自身具备所需要的旅行积累,这远比迫不及待地去观光更加重要。旅行中,用感知能力去发现交通工具的美感诗意。

在梵高绘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之前,也许人们只是将普罗旺斯的柏树当作普通植物对待,也许少有人发现它的树叶的特征。后来人们慕名而去的普罗旺斯,大都与梵高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

所以,阿兰·德波顿直言不讳地说,他在没发现艺术家梵高对普罗旺斯的描绘前,并不那么欣赏普罗旺斯这个地方。后来他的眼开始习惯于从梵高的画中,去看这个地方。才发现目光所及的每一个处,和梵高画中的美,如此契合。

阿兰·德波顿以梵高作为一个典型的旅行艺术家为例进行讲述。梵高的人生实际上旅行到过许多的国家区域,但是梵高对于旅行或许并不如现代人一样,是一种惬意的游玩,而是一种并不能带来愉悦体验的过程。这样的一种生命方式,却让梵高看到了真实的自我,从而创作了非常优秀的绘画作品。

普罗旺斯原来是色彩的王国,房子旁边有一片紫色的薰衣草与*色的麦田毗邻。房子的屋顶是橙色的,与纯净蓝色的天空相映,绿色的草地上点缀着红色的罂粟花,竟是如此完美的配色。每当坐在普罗旺斯的天空下,阿兰·德波顿会注意到天空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色彩:

在星星之间,似乎有一种深蓝、紫色、或是暗绿,而星星本身却呈现出一种苍白的*色、橙色或绿色,放射出的光环远远超过了它们自己狭窄的周边,栩栩呼应那幅《星空》。这些都是他欣赏了梵高的绘作,才捕捉到毕生难忘的美。

梵高并不是为了到某个地方而出发去旅行,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观察和思考人生的种种风景,让自己真实的思想得以通过绘画艺术的方式给予表达。因此,梵高的作品是难以理解的,因为梵高的作品是他个人的旅行记录,是一种身体和灵*在旅途上的表达。

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梵高本身是有差别的,因为梵高的内心生命当中充满了一种强大的张力,这一点和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是截然相反的,所以梵高所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美学。绝不追求那种经过洗涤的纯美。深信很多艺术写生和游记笔墨都因过度的省略而走向了虚假,因此在感性的谈吐中不避真实生活的芜杂。

因此,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当中主要是以旅行作为一个平台,透过艺术家们的虚拟旅行和德波顿的真实旅行,让人生的意义浮现出来。

旅行的意义从不在旅途本身,旅行的意义更在于欣赏、发现和思考。千山万水,都只为了转身回程的那一个背影,只为了让我们从异地他乡回归到故园的自我。

阿兰·德波顿自己的旅行也和那些历史上具备影响的艺术家交错在一起,德波顿透过这些艺术家的虚拟化旅行,配合自己现实的旅行,成为一种双曲线式的旅行方式。这样的旅行方式也是对旅行背后人生价值的解读。

正如为本书作序的余秋雨先生曾对《旅行的艺术》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评价:这样的文字,也能调整我们在旅行中的心理习惯。我们总是太多概念、太多预设、太多追随、太多知识、太多传闻,而舍弃了本来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觉和具体细节,结果,哪儿都走到了,却走得那么空洞,那么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在阿兰·德波顿的笔下,旅行能让人去考虑一些超越实际、需要深层思索的哲学层面的问题。旅行能催人思索。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描述过一些火车站,飞机场以及小宾馆等,这些地方实际上也能够渗透出一些非常独特的美学,乃至于旅行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交通运输工具,也能够在书中引发德波顿的兴趣。这种心灵体验勾勒出人们对于各种美好抽象事物的想象。

阿兰·德波顿说,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我们眼前的景观同我们脑子里可能产生的想法之间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联:宏阔的思考常常需要有壮阔的景观,而新的观点往往也产生于陌生的所在。

阿兰·德波顿对飞机起飞的描写十分细腻深刻:飞机的起飞为我们的心灵带来愉悦,因为飞机迅速的上升过程是实现人生转机的极佳象征。飞机展现的力量能激励我们联想到人生中类似的、决定性的转机;它让我们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奋力攀升,摆脱现实中赫然迫近的人生困厄。

另一种引发德波顿兴趣的旅行哲学思考的是方向的标志牌。方向标志牌在国外的旅行景点是非常平凡无奇的,但是正如德波顿所描绘的,旅行的方向牌说明了旅行者已经或者即将到达什么地方,它所表明的是一种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多种不同的可能性。

品读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我们的思绪会被作者简练的语言和睿智的思想深深打动。正如书的开头写道:“真正的旅行,是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和默契。”

实际上,去任何地方旅行,何尝不需要带着一颗专注安静的心呢?阿兰·德波顿在本书第一章《出发》中就表明了这一点:“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情,而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地本身。”虽然作者显得过于谨慎地用了“或许”这个词,但实际上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

他用了自己在被誉为“热带度假天堂”的巴巴多斯岛度假时,因为甜点问题,就发生了孩子气的争吵故事。原本是一件小事,却让两人觉得难堪,以至于他们发现,原来他们彼此之间并不合适,也相互不信任。旅途中的整个下午,他们也没再说过话。甜点之争,让他们对眼前的美食和美景都失去了兴趣。

虽然两人身处美景中,却没有观看风景的心情,他的心情顿时变得灰暗。而当两人和好后,虽然在美如天堂的地方品尝着美味佳肴,但其中的滋味,却远远逊色于两人重归于好的甜蜜温馨。

实际上,人类情绪受制于一种僵硬和不宽容的逻辑,若是我们想象眼前的美景可以带给我们快乐,那就大错特错了。

无论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事物,还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都是我们从中获得幸福的关键,其实是我们必须首先满足自己情感或心理上的一些更为重要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包括对理解、爱、宣泄和尊重的需求。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明白,在旅行中思虑将来、一些物质需要以及心理期待,都会影响我们在旅行后,体验到的幸福感深浅。

在加勒比海海岛上的某个晚上,阿兰·德波顿躺在床上不能入眠,开始回顾他的旅程,现时的纷扰迷乱居然已经开始淡化,而有些事件则变得明晰起来:原来,在这种意义上,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现实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

在德波顿飞往巴巴多斯岛长达九个半小时的旅程中,保存下来的记忆只不过六七个静止的画面。今天仍然留存的画面,便是飞行过程中支在座位上的小餐板。他在机场所有的经历,记忆中留存下来的也不过是手持护照等候审查入关的长长的队伍。他的各种经历已经压缩成一种清晰无误的叙述:他成了一位从伦敦飞来此岛并入住岛上酒店的旅客。

德波顿对公寓房子情有独钟,因为这样的建筑让他感受到节制的审美价值,它舒适,但不招摇。从这种楼房可以看出:这是个在财富上偏好中庸的社会;在建筑设计方面,也透出一种淳朴来。

阿兰德波顿认为,在伦敦,建筑物的前门通常倾向于模仿古典庙宇的外观,但在阿姆斯特丹,人们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避免在建筑中采用石柱和石膏,选择的是整齐且不加任何装饰的砖石。这里的建筑最好地体现了现代意识,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干净、整洁、明亮。

阿兰·德波顿之所以对阿姆斯特丹表现出如此的热情,是和他对英国的不满相关的。德波顿认为,英国缺乏这种现代性,没有这种素朴单纯的美感,有的只是对都市生活的抗拒和封闭保守的心态。在异域发现的风物可能就是他在英国苦求而不得的东西。

阿兰·德波顿笔下的“异域风情”一词,包含有一些更细微、更让人捉摸不定的意义,异域的魅力源于新奇与变化。譬如在异域你看到的是骆驼,而在故园,你看到的是马匹;在异域你看到的是不加粉饰的公寓房,而在故园,你看到的是带有装饰性石柱的公寓房。

但除此之外,这一切还可能为我们带来更深层次的快乐,因为我们看重这些域外特质,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新奇,而且还因为它们更符合我们的个性,更能满足我们的心愿,相反,我们的故土并不能做到这一切。

旅行是什么?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生活态度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如何追求幸福?阿兰·德波顿也有过这样的感触。

他曾和朋友去西奈旅行,一天他们一行人来到一个毫无生机的山谷,这里没有树、没有草、没有水,也没有动物。沙岩地上满是巨石,它们仿佛被一个粗野的巨人踩过后,滚下周围的山坡。狭长的洼地和裂缝诉说着千万年来饱受的压力,而经历不同地质年代的演化,连绵的山脉间也出现了众多的横断面。山脉在地平线上无止境地延伸,直到西奈山的高原逐渐变成铺满碎石的“砂砾烤盘”。

阿兰·德波顿觉得它不是美,而是一种悲情后的壮阔。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它深深震撼,他们一行人在回去的路上,都是一副满足而惬意的心情。

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

阿兰·德波顿认为,人们探寻美的旅程就是这样,艺术作品总会潜移默化地擦亮我们“发现美的眼睛”。这像极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的那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阿兰·德波顿用了大量的时间去旅行,他发现,视觉艺术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享受生活的感受力。如果我们去往一座城市或者风景区,可以先去寻找关于它们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中,有我们往往很容易忽略的美和特色。

阿兰·德波顿的博闻强识也为这部作品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知识源泉,让《旅行的艺术》一书中的所有旅行都能直抵人们的心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