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多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参考消息特稿我曾接待尼克松访华随行记者团
TUhjnbcbe - 2024/4/28 17:11:00

《参考消息》“外交官回眸中美建交40周年”系列之二

回忆尼克松访华的新闻逸事

文/江承宗

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被誉为“破冰之旅”,当时我在外交部新闻司记者工作处任副处长,参与接待随团采访的美国记者的工作。在此过程我亲身经历了许多个“第一”,好多片段终身难忘。

美方派庞大记者团采访

筹备美国总统访华工作过程中,美国白宫通讯联络办公室向我方提出名记者来华采访,我方表示旅馆无法容纳这么多人,美方说,那么人呢?我方说也不行,最后确定为名新闻工作者。这是我方经过调查研究后才同意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接待外国记者访华人数“第一”。

为了给美国记者提供便利,我方把民族文化宫西部大厅用作“新闻中心”。“新闻中心”大厅两旁由电话电报局装置电话、电报设备,大厅中间摆着桌椅,记者随时可以到那里写稿和发稿。大厅前端的舞台上摆着小桌椅,记者可以买咖啡、其他饮料和点心。“新闻中心”24小时开放。在当时的条件下,我方提供这样的工作方便和人性化服务也是“第一次”。

在访问开始前两天,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新闻中心”举行,外交新闻司长在会上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记者表示欢迎,并表示愿意向记者提供方便和协助。

年2月21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到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前往机场迎接。(资料图片)

关于尼克松总统到达北京机场时的采访安排:中外记者共分三线,一线近身采访,约10名记者,主要为文字记者和少数摄影记者;二线是停机坪边上电视台记者、其他摄影记者和文字记者,共数百人;三线是位于候机厅外阳台上的美国电视实况转播记者,三线记者当时由我负责照料。这一场活动的安排规模之大,分工细致,也是空前的“第一次”。

美国记者向美国国内电视实况转播在我国也是“第一次”。12年后我被派往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同美国朋友谈起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情况,他们都对机场迎接、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场面等印象深刻。更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知道“MaoTai”,因为美国电视台对周恩来总理在国宴上祝酒用的茅台酒作了专门介绍。

此外,这也是外国记者第一次在我国设立地面卫星站。当时我国尚没有这种技术设备。我方同意美方把他们淘汰的一座小型地面站运来我国安装使用,除了供他们代表团的官方使用外,尤其要供新闻记者发稿,特别是电视实况转播使用。为此专门在北京机场附近盖了一幢房子,把美方运来的地面卫星站安装在里面。在运行测试时,因为我懂英语,他们叫我同大洋彼岸的美国技术人员通话。令我深感意外的是,电话里对方说话的声音非常清晰,比当时北京当地的通话效果好很多。我可能是最早同大洋彼岸的美国人通电话的中国人之一吧。

美记者没抢到会见“头条”

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举行宴会,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这是宾主步入宴会厅。(资料图片)

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招待尼克松总统,我陪同部分美国记者出席。军乐队除了双方祝酒时演奏中美两国国歌外,特意演奏了美国民歌《美丽的亚美利加》。尼克松听了特别高兴,宴会结束时,举着酒杯从大厅前排主桌一直走到后排军乐队,为他们祝酒表示谢意。

尼克松总统上午到达北京,毛泽东主席下午就在中南海会见他。毛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的消息理论上应由美国记者先发报道,但却被常驻北京的其他外国记者抢先了。因为外国记者熟悉北京的情况,尼克松总统一到北京,他们就派人在中南海门口蹲点,一见总统车队开进中南海,就知道是毛主席会见,周总理同外国领导人会见、会谈都是在人民大会堂进行的。这可能是美国记者随团采访国家元首活动“第一次”没有争到“第一”。

为了弥补美方记者团这个遗憾,中美双方签署《上海公报》时,中方特意让总统顾问基辛格下午在上海先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些美国记者一拿到分发的公报稿,立即纷纷跑出会议厅,奔去发电报。我方则在当晚新闻联播节目中公布关于《上海公报》的消息。

年2月24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夫人等游览长城。(资料图片)

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游览了长城,他兴致很高,在长城上对记者发表讲话,大意是赞扬中国人民在许多年前就修筑了雄伟的长城,希望世界各地人都来长城看看,加强同中国人民的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了解。美联社女记者海伦·托马斯向我提出,她想在长城找一部电话,给“新闻中心”发一篇有关总统在长城讲话的新闻稿。

我当即多方打听,发现当时长城居然一部电话也没有。我只得告诉托马斯,到下一站十三陵再去找电话。到了十三陵,我和托马斯到陵园管理处找电话,几经周折,在一间小办公室里找到一部电话。当下无人,我和托马斯正准备用电话时,被一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拦住。我作了自我介绍,说明情况,请他让托马斯用一下电话。不料,那个战士直摇头,说:“对不起,这部电话只让安全保卫人员使用,别人一概不能用。”托马斯很着急,我想办法找到了主管安全保卫的首长杨将军,向他说明情况后,他立即答应我们的请求。我们三人再次找到那名年轻战士,杨将军自我介绍后,向战士说,让这位美国记者用一下电话。那个战士瞪眼看了看杨将军,还是摇头说:“我不认识你,我不能违反上级的命令。”没有办法,再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士兵的直属上级,由他下了命令,托马斯才用那部电话发了她的新闻稿。士兵拒绝服从将军下的命令,这恐怕也是“第一次”吧。

把“醉虾”记成“醉活鱼”

在杭州期间,有一项活动是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在西湖地区种植美方赠送的枞树。在杭州时,两位领导人分别住在不同的地方,浙江省外事办公室由于事先安排不够周密,那一天两位领导人的车队找不到汇合种树的确切地点,当时又没有手机,转了几圈才找到汇合地点完成种树仪式。事后美国记者在报道中戏称,周总理和尼克松总统玩了一场“捉迷藏游戏”。

在杭州为尼克松总统举行的宴会上有一道当地特色名菜———醉虾。谁料事隔34年后,年我访问美国中西部时,参加堪萨斯美方举办的盛大宴会,美国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发表演讲,内容挺友好,但他回忆起当年采访尼克松访华的情景时,提到杭州有一道“醉活鱼”让他们难以动箸品尝,引起在场宾客一阵骚动。在他演讲之后,我向主持人示意讲话,自我介绍是当年随行美国记者的陪同人员,杭州宴会我也在场,当时的菜品不是“醉活鱼”,而是“醉活虾”,这是一道江南名菜,深受大家喜爱。我欣赏拉瑟先生的演说,做一点小更正,使他的演讲更精确一些,在场宾客颔首表示理解赞赏之意。

尼克松访华很成功,被誉为“破冰之旅”,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记者做了大量正面报道,我们对美国记者的接待工作也很顺利。美国新闻界为了感谢中方新闻界同行与他们的配合和协作,以美国报纸主编协会的名义,特邀新华社时任社长朱穆之于年率领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美国,我与新闻司一位领导一同前往,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美国。(作者曾任外交部新闻司、美大司官员,中国驻巴巴多斯大使)

刊于《参考消息》年1月2日第13版

编辑陈锐

1
查看完整版本: 参考消息特稿我曾接待尼克松访华随行记者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