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以砂糖为独特视角的历史书,展现了相互独立的世界各大洲逐渐联为一体的过程,内容涵盖了中世纪伊斯兰教徒的西进,到十九世纪美洲的独立运动,尤其集中讲述了十六、十七世纪砂糖大量生产和普及的过程中,非洲黑奴的悲惨命运,加勒比海地区的社会变迁,以及欧洲生活方式的变化、政治力量的角力。看似离得很远的历史事件,通过砂糖找到连接点。
[书名]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作者]川北稔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年01月
作者简介
川北稔,别名川北信也,年9月12日生于日本大阪府,大阪大学文学博士,历史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近现代史。年退休,现任大阪大学名誉教授。
在减肥成为流行时尚的社会环境下,砂糖已俨然成为了健康和美貌的大敌,这在半个世纪之前是无法想象的,当时的人们正是根据糖的食用量来了解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如果再往前追溯,砂糖还曾被伊斯兰世界当作药品使用,被认为具有治疗结核病等十种以上病痛的功效。白砂糖还因其色泽洁白而被视为具有某种独特而神秘的意味,成为了庄严和权势的象征。而糖成为人们获取热量的来源、变成普通的食品是在17世纪中期以后才发生的事。
欧洲人对糖极其嗜好,或者说上了瘾,但欧洲本土却无法种植甘蔗,殖民地便成了一种弥补。对奉行重商主义的欧洲各国政府来说,糖是可借以批准垄断权,并课以重税的理想商品,可以为殖民竞赛和军备竞争筹集大量资金。种植园主在殖民地上大发其财后,带着孩子和财富回到欧洲,从此过上贵族的生活。“有一些靠砂糖牟利、成为大富翁的种植园主过着堪与国王比肩的奢靡生活。”(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新大陆被发现之后,哥伦布于年首次把甘蔗带到了圣多明各。在甘蔗到来不久,第一批奴隶也被输出到这里。葡萄牙人在巴西的甘蔗产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从而主宰世界蔗糖生产达年。随后,英国和法国也卷入蔗糖狂潮中。年以后,英国在中美洲加勒比获得了巴巴多斯和牙买加等新殖民地,立即建立了许多甘蔗种植园。在仅有平方公里的英属巴巴多斯岛上,竟有多个甘蔗种植园。在整个18世纪,巴巴多斯接受了25万非洲奴隶,而牙买加则接受了66万。
随着需求的剧增,糖业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在川北稔看来,最先改变历史的世界商品(包括棉纺织品、香料等)非砂糖莫属。事实上,从16世纪到19世纪,全世界的政治家和企业家都在为如何掌握砂糖的生产而绞尽脑汁,并千方百计地想要控制其流通渠道,“在巴西沿海地区和加勒比海岛上,为了生产砂糖而建立起被称为‘种植园’的大农庄。种植园一心从事甘蔗的栽培和加工,丝毫不顾及其余。由于一味集中力量栽培甘蔗,就连谷物这类基本的粮食都要依赖进口。”(历史学家将甘蔗的引入给当地带来的社会结构、经济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称为“砂糖革命”。)而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成千上万的非洲黑人被输送到英国的甘蔗种植园成为奴隶,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也由此开始,“砂糖甚至把地球上的族群分布都改变了。”
川北稔将砂糖视为“透过物质认识世界历史”的一个入口。当起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砂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殖民地的奴隶制度被催生出来;作为欧、非、美“三角贸易”的一部分,砂糖成为几大洲之间复杂纠葛的见证;它还与同样来自异域的咖啡、茶与巧克力一起在咖啡馆里见证了欧洲社会的嬗变……砂糖曾是推动这个世界呈现今日之面貌的重要力量。
糖在人类历史上的影响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光明的是它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塑造如今的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阴暗的是它导致了战争、死亡和奴役,即使在今天,一些地区仍留有后遗症……这也是糖亦好亦坏的写照,既有些甜,也有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