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多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英国阶级斗争的进程工业革命时代的开始
TUhjnbcbe - 2025/2/20 4:28:00

引言

贵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的确立一六八八年政变是资产阶级和一部分贵族之间的妥协,这部分贵族以前是封建地主,这时已向资产阶级转化。从此以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的联合专政,他们联合起来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

权利法案的通过

一六八九年,国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规定了王室继续存在的条件:国王无权控制军队和法官,不得无视或废止法律,财政权永远属于国会,国会必须经常召开。从此国王成了“统而不治”的点缀品。同年,国会通过了《容忍法》,允许除天主教以外的其他教派有信仰自由。

▲《权利法案》

但是,被推翻的詹姆士·斯图亚特并不甘心失败,从一六八九年到一六九一年,他以爱尔兰为据点,多次策动武装叛乱,都被威廉三世击溃。詹姆士的后代继续进行复辟活动达半个世纪之久。为了防止信奉天主教的斯图亚特后裔篡夺政权,国会于一七年通过了《王位继承法》,决定威廉死后,王位由玛丽的妹妹安娜继承;安娜(未婚)死后,把王位传给姆士一世的孙女、汉诺威选侯的寡妇索菲亚。

到了十八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确定下来。国王、上议院形式上继续保存,实权基本上转到了下议院手中。下议院议员名义上由选举产生,实际上都由有产者指派,或者靠收买选票当选。十八世纪中叶,在全国七百多万人口中,有选举权的还不到二十五万人;有被选举资格的人则更少,因为法律规定,当选议员必须有相当数量的财产,而且议员不领薪给。

在这时期内,资产阶级两党制和内阁制最后形成。所谓两党就是托利党(保守党的前身)和辉格党(由党的前身)。经过大半个世纪的演变,这两个政党在阶级本质上区别愈来愈小,都是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代表,只是托利党更接近国王和国教,更多代表大地产的利益;辉格党则更多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国王一般任命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组织内阁。内阁不向国王负责,而向国会负责;如果内阁的重要决策被国会否决,内阁必须辞职。

▲权利法案

内阁首脑称首席大臣,即首相。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辉格党执政,因为他们在一六八八年政变中起了主要作用。资产阶级和地主妥协的结果是:“‘俸禄和官职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家庭,其条件是充分照顾金融的、工业地和商业的中等阶级的经济利益。”“从这个时候起,资产阶级就成了英国统治阶级的微末的但却是得到承认的一部分了。在压迫国内广大劳动群众方面,它同统治阶级的其他部分是有共同利益的。”随着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确立,为这个专政辩护的政治学说也更加完备。

约翰·洛克(一六三二一七O四)就是为一六八八年政变和君主立宪制制造理论根据的哲学家。洛克在查理二世统治时期追随辉格党,一度流亡到荷兰,一六八八年政变后回国。他在《两篇关于政府的论文》(一六九年)中,反对君权神授说,认为人们天生有生命权、自由权和私有财产权;政府和臣民是建立在共同同意的契约关系上的,一旦政府不能保护甚至损害了臣民的这些“自然权利”时,后者就有权起来推翻这样的政府,并建立一个新政府,从而确立新契约关系。洛克毫不掩饰地说明,政府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财产。他这里所说的“臣民”是指有产者,即地主与资产阶级。恩格斯称洛克为“一六八八年的阶级妥协的产儿”②洛克的政治学说不仅维护了一六八八年后建立的英国地主资产阶级专政,而且为以后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权利法案

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

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在英国的确立,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创造了前提。地主资产阶级控制的内阁和国会,通过它的土地政策、殖民政策、对外政策,拼命扩大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欧洲其他国家争夺海上,商业和殖民霸权。

马克思在他的不朽著作《资本论》中,用大量的铁证愤怒地揭露了英国地主、资产阶级在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的罪行。马克思指出:“所有这些方法都利用国家权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顺利地促进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有两个主要来源,一个是圈地,另一个是殖民掠夺。

革命前的圈地是零星地、非法地进行的;革命后的圈地则是以国会立法方式进行公开的、大规模的掠夺。~年,国会共通过个圈地法令,圈占了英亩土地;一年扩大到20个法令,圈占了三,英亩土地;~年,农民又被夺去了很多土地。对农民的公开掠夺迫使成千上万的直接生产者脱离生产资料,于是一方面造成了大批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的无产者,一方面造成了一小撮控制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劳动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连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民也降到了短工和雇工的地位。和大规模圈地同时进行的是世界范围的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

▲圈地运动

一六八八年以前,英国已在爱尔兰、印度、西印度群岛和大西洋沿岸的北美大陆建立了殖民地;一六八八年以后又疯狂扩大殖民地盘和盘剥范围,并在非洲冈比亚等地建立“捕奴”站。它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掠夺手段。

对于邻近的爱尔兰,英国殖民者进行最野蛮的军事征服,大批屠杀爱尔兰人民,夺取他们的土地,把一部分爱尔兰人强行迁到边区,一部分变为奴隶送到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并把剩下的无地农民变为小佃农,用对分制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剥削。成百万爱尔兰人被迫背井离乡,移居欧洲和北美。一八一年,英国正式兼并爱尔兰,成立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国(苏格兰已于一七七年与英国正式合并)。几百年来,爱尔兰人民的反英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西印度的巴巴多斯(一六二七年侵占)和牙买加(一六五五年侵占)等岛上,英国殖民者经营巨大的甘蔗种植园,强迫从非洲运来的大批黑人从事奴隶劳动,从他们身上榨取最后一滴血汗,黑人不到几年就被折磨致死。

▲英国殖民者

单单在牙买加一个岛上,~年就补充了六十多万黑奴。黑人在甘蔗种植园创造了巨额财富,—年,英国从这些岛上掠来进口的商品(主要是蔗糖)价值达一亿六千多万镑(在这八十年内从印度和中国进口的商品值一亿零四百万)。年,西印度英占岛屿向英国输出的商品占英国总输入额的四分之一。英国的重要港口如利物浦、普利茅斯、布里斯托尔的繁荣,就是建筑在贩卖奴隶和奴隶制造的商品的基础之上的。

对印度的掠夺更是骇人听闻。年,英国侵略军用卑鄙的分化手段,在普拉西打败了印军,从此英国就成为孟加拉、比哈尔和奥里萨的统治者,并开始蚕食印度其他地区。~年英国在印度总共榨取了约十亿的财富,每个便士都渗透着印度劳动人民的鲜血。

英国殖民者向北美扩张,最早是为了追逐黄金和探索通向东方的西北航路。一年,先后在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政府通过《贸易与航海法》限制殖民地工商业的发展,竭力使北美成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占领印度孟加拉以后,力图扩张在东亚的殖民势力。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特使,带着大批礼品,以向乾隆祝寿为名,来到北京,对清政府提出“改善贸易条件”的要求,妄图霸占中国市场,如在北京设立商馆,开辟宁波、定海、天津为商埠,降低关税,取消“公行”等都被乾隆拒绝。英国为了取更大利润,开始从印度向中国倾销鸦片。这项罪恶活动对中国人民造成严重祸害。

英国在世界范围的殖民掠夺和扩张,引起了同其他殖民国家的尖锐矛盾。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它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为争夺海上和殖民霸权进行多次战争。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称霸一时的西班牙帝国在英国和荷兰的打击下,开始衰落下去。到十七世纪,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荷兰同英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通过三次英荷战争(—,一,—),荷兰战败,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航海条例》。荷兰势力也被迫从北美新尼德兰即后来的纽约)撤出。

▲荷兰战败

年以后,欧洲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荷兰的执政威廉当了英国国王,英、荷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付法国的扩张势力;法国不仅企图在欧洲树立霸权地位而且在印度、美洲扩大殖民地盘。法王路易十四还积极支持被推翻的英王詹姆士二世及其后裔的复辟阴谋。于是英法矛盾代替了英荷矛盾,两国在政治、经济,海上、陆上发生了全面冲突。一年,以英国为首的一方同以法国为首的一方进行了长期战争,结果资本主义的英国打败了封建的法国。通过—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英国攫取了直布罗陀和米诺加,从而控制了西部地中海;在北美占有新斯科舍、组芬兰和哈得孙湾沿岸。它还取得了向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运进黑奴的专利权,每年输入四千八百人。

英国成为最大的奴隶贩子,对非洲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通过所谓三角贸易—从英国经非洲到美洲再回英国,英国奴隶商人大发横财。经过一年的七年战争,英国从法国手中夺得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东岸的土地(西岸归西班牙)在印度排挤了法国殖民势力,把它限制在沿海五个禁止设防的港口。

▲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范围

十八世纪末,英国又把殖民势力护张到大洋洲,开始蚕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样,在资产阶级革命后不到一百年时间内,英国就从一个欧洲二等农业岛国,变成了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帝国。英国地主、资本家把从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搜刮来的财富变成巨额资本;自耕农的消灭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工业品需求的扩大刺激了生产技术的改进。

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英国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大变革。恩格斯在他的早期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年)中,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英国为典型,阐明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规律和后果。列宁指出:“从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参加生产者的各种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黑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的使劳动大量社会化。

▲工业革命

由于具备了这些条件,英国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起,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是从手工工场到大机器工厂的一个飞跃,也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一个大变革。恩格斯在他的早期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八四五年)中,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工业革命的巨大历史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英国为典型,阐明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的规律和后果。列宁指出:“从手工工场向工厂过渡,标志着技术的根本变革,……随着这个技术变革而来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剧烈的破坏,参加生产者的各种集团之间的彻底分裂,与传统的完全决裂,资本主义一切黑暗面的加剧和扩大,以及资本主义的使劳动大量社会化。

十八世纪以后,英国的手工工场已有精密的技术分工,各个生产过程已经简化到能使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程度。富有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和技师大批涌现出来。同时,“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②于是在英国出现了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牛顿(一六四二—一七二七),他继承了加利略的研究,试图把一切物质运动用数学方程式表述出来英国工业技术改革是从轻工业中的棉纺织业部门开始的。

总结

发明人绝大多数都是工人和技师。一七三三年,机械师凯伊发明飞梭织布法,使织布过程大大加快,引起了棉纱荒,促进了纺纱技术的改革。一七六四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制造出一种手摇纺纱机,用他女儿的名字称它为“珍妮机”。这种机器可以同时纺十六至十八只纱锭,缺点是纺出的纱线细而易断。一七六九年,阿尔克莱特窃取别人的发明,制成了水力纺纱机。一七七一年,他在曼彻斯特建立第一个棉织厂,也是英国第一个工厂。水力纺纱机每台有十个纺锤,但纺出的纱较为粗韧。一七七九年,工人康隆普顿结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优点,发明了“缪尔”(骡子)纺纱机,纺出的纱又细又结实,一次转动可以推动三、四百个纱锭。为了改变织布机的相对落后状态,一七八五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效率提高了四十倍。大规模织布工厂随之出现了。

一七六九年,阿尔克莱特窃取别人的发明,制成了水力纺纱机。一七七一年,他在曼彻斯特建立第一个棉织厂,也是英国第一个工厂。水力纺纱机每台有十个纺锤,但纺出的纱较为粗韧。一七七九年,工人康隆普顿结合珍妮机和水力机的优点,发明了“缪尔”(骡子)纺纱机,纺出的纱又细又结实,一次转动可以推动三、四百个纱锭。为了改变织布机的相对落后状态,一七八五年工程师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把织布效率提高了四十倍。大规模织布工厂随之出现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英国阶级斗争的进程工业革命时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