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后台”——以此纪念第十个节
辞去工作专门“看守”女儿,以防其外出。听着少女的母亲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完,我很同情她。在此之前,我也写过一篇类似的。
第一次去,叛逆少女根本不理人,第二次去就能进行沟通了,第三次去,带了一位专门的心理老师。很显然女孩的状态越来越好。这让人欣喜,也能感觉到女孩母亲对媒体由衷的尊重。
遇上那位让女孩真正开始作出改变的心理老师,也是件戏剧化的事情。在常山某中学采访一件疑似食物中*的事情时,认识了这位专攻青春期心理教育的黎杭平老师,交谈间,我提出了关于这个叛逆少女的事情,黎老师满口答应到衢州来看看情况。
将有心理老师愿意登门做疏导的消息告知了少女的母亲,当时夜深了,少女的母亲忍不住求助了黎老师,而第二天黎老师便专程从常山赶到了衢州。这是一个热心的人,不为钱,只是听说有这么一个少女,而恰是他能提供帮助的。前几天,我再次拨通了她们家的,接的就是那位叛逆少女,听得出她现在很开心,而她母亲也很快乐。
在我写出这位母亲求助的报道后,很多市民给我打来,支招的、倾诉的,各类都有,大多都很关心青春期叛逆的事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年的先生,打来说了很多,其中有一句印象深刻,“为了能减少一点家长的困扰,可能有用”。我感觉到,这是一个多数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做好了不仅仅是帮助一家人,其他人也能得到参考。
我的生涯不长,基本在部门工作,接触到的大多是市民的求助,很多可以说就是鸡毛蒜皮,也有扯不清道不明的事情。像这位叛逆少女的事情,很小,但我觉得能实实在在帮助到一家人。
这回是为了一个叛逆的少女,下次又是为了一户人家、一个人的在大家看来无关紧要的事情,积累多了,点点滴滴,最后回头看,职业生涯就像是开满了一路小花。 (邹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