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多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山外青山加勒比的鬼桥
TUhjnbcbe - 2021/1/3 2:31:00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71.html

安提瓜岛*桥并非一座人为修建的桥,而是经过海水的常年冲刷,在一片灰突突的石灰岩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拱形,如同一座桥。

亚太日报特约记者刘莉莉第一次去安提瓜岛的*桥,是需要点冒险精神和猎奇心理的。没有冒险精神,你可能会被这个“*”字吓住,远远望去,仿佛轰隆隆的波涛间,真的站着一个魔*,就却步了;没有猎奇心,你便不会探究*桥背后的故事,自然也不会知道,在殖民时期,这里曾是黑奴自杀的地方。一次诱骗或绑架,让黑奴与故乡诀别;种植园中的锁链和皮鞭,彻底摧垮了他们的意志。黑奴们逐渐发现,这座灰突突的*桥,与非洲西海岸间再无陆地,于是期待,大西洋汹涌的海浪会将他们饱受折磨的身体送回故乡。*桥,是黑奴生命和苦难的终点,却是他们*归故里的起点……印第安人消失了,黑人被送来了安提瓜是个不大的岛屿,没有高楼大厦、豪华酒店,甚至于每一条道路都没有名字。驱车十分钟,就能从市中心到达位于岛东部的*桥。所谓的*桥,并非一座人为修建的桥,而是经过海水的常年冲刷,在一片灰突突的石灰岩上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拱形,如同一座桥。有了风,加勒比海就活跃起来了,海浪被狂风呼啸地卷起,拍打在悬崖峭壁上,一时间飞起千层浪花,如同无数颗珍珠越出海面,又在与岩石的“对抗”中败下阵来,纷纷消失得无影无踪。这种壮观的景象是否也会在非洲西海岸出现呢?在15世纪,奴隶贩子向海地岛运送第一批黑奴以前,黑人们过着平静的部落生活,男人耕地、打猎,女人就在家中做家务和手工活,日子简单而快乐。久居村中的黑人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492年,一个名叫哥伦布的人率领船队抵达位于加勒比海的巴哈马群岛,随后,大批西班牙人纷至沓来,他们帮助拉美开启了近代文明的篇章,但也给当地的印第安人带来了巨大灾难。西班牙人很快发现,身体孱弱的印第安人根本承受不了繁重的种植园劳动,于是,健硕的黑人便成为他们猎取的对象,一场悲惨的奴隶贸易拉开帷幕。男人、妇女、儿童从自己的家园被驱逐并在不同的奴隶交易系统被贩卖。从16世纪到19世纪,有800至1500万黑人从非洲被贩卖到美洲。奴隶贩子自然无法让这些黑人心甘情愿地跟着他们走,所以就得用些阴损招数。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挑起部落争斗——强大的部落战胜弱小的部落,俘虏全村男女老少,烧毁房屋,杀掉老弱病残,再将强壮的男女俘虏卖给白人贩子。他们的另一方式,是通过黑人之间相互绑架、拐骗,坐取渔翁之利……山姆大叔前去赴宴,没想到这是一个圈套。山姆酒足饭饱后,正悠哉悠哉地走在回家路上,突然被人贩子拦住去路……年轻的媳妇凯西被邻居请去唠家常,回来的路上被人绑架。绑匪不顾她怀有身孕和苦苦哀求,将她卖给人贩子。经过数次转手,凯西从内陆被押送到沿海,最终登上运奴船;当主人邀请客人去参观新打造的货船时,麦克欣然答应。他陪着主人乘独木舟来到货船前,刚一登船,就被几个藏在暗处的绑匪按倒在地……海水带我回家*桥上真的有*吗?每个来到*桥的人,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可以见证“恶魔传说”的有缘人,于是甩掉鞋,挽起裤腿,向桥上奔去。当你一只脚踏上*桥,就会顿时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一个大浪打过来,拍在不远处的礁石上,冰凉的水花迎头洒下,让人直打哆嗦,海浪的轰隆声不绝于耳,听得人心惊肉跳,只好悻悻地退了回来。安提瓜岛民,是不会像游客一样大大咧咧地跑到*桥上去的,凛冽的海风会让人头晕目眩,海浪的怒吼会使人心悸,再加上岩石湿滑,很容易发生危险,一旦栽倒在湍急的海水中,一个鲜活的生命就再无生还的可能了。安堤瓜及巴尔布达著名爱国者萨米·斯密斯曾在他的著作中对*桥名称的由来做了详尽解释:“著名的*桥坐落在安提瓜岛的东岸,之所以得其名,是因为大量不堪受虐的黑奴从附近的种植园跑到这里,飞身跃入海中。随着自杀者越来越多,人们开始认为,桥上定是站着死神。*桥下的海水十分湍急,掉下去的人毫无生还可能。”即使是最卑贱的生灵,也有他不可磨灭的尊严和价值。在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中,非洲的精壮人口骤然减少了一亿,相当于这个大洲1800年的人口总数。加勒比黑奴的境遇,要比美国黑奴凄惨得多。加勒比多有甘蔗园,一年能达到两熟、三熟,并且要赶着天时收获,对奴隶的摧残程度,并非美国一年一熟的棉花地能够比拟。不少种植园主长期在欧洲居住,便把美洲的产业交给监工打理。这些监工大多是生性凶残、唯利是图之辈。在这些恶棍的“统治”下,黑奴们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他们就像是会说话的牲畜,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只能吃上一顿粗劣的中饭算作休息,其余的时间都要不停地干活,稍一喘息就会挨监工狠狠几鞭子。为了防止黑奴们不堪重负逃跑或暴动,监工严格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除了使用鞭子和锁链外,监工整天将黑奴监禁在种植园中,不许说自己的语言,不许做非洲传统的宗教活动,也不许学习读和写。黑奴们甚至不能在不被监工允许的情况下唱歌、击鼓。不少黑奴们绝望了,于是,在一次上工路上,逃过了监工的视线,踉踉跄跄地跑到海边的一片石灰岩,看到一块拱桥般的岩石,用尽全身力气爬了上去,望着桥下湍急的海水,忽然发现自己正面向西方——非洲的方向,家的方向。
   即将死去的黑奴,脸上竟然浮现出一丝笑容,想到原来让海水吞噬自己的身体才是众多死法中最体面的方式。他纵身一跃,像一条鲸鱼一般落入海中,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让世间少些可怜人1834年8月,当时的大英帝国宣布,所有的奴隶全部解放,但仍然要再为前主人工作4年,以作为适应期。1838年,所有的加勒比黑奴自由了,成了这些美丽岛屿的主人。他们终于可以唱着那些来自非洲大陆的古老歌曲,快乐地在种植园中忙碌,为自己而收获。现如今,加勒比诸岛国已经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他们勤劳质朴、彬彬有礼,使加勒比成为世界上最为稳定、安全的地区之一。岛民们利用地处海滨的先天优势打造特色经济,将一个个岛屿建成花园一般的度假胜地,巴巴多斯、巴哈马更成为了少有的以黑人为主体的发达国家。殖民者的气息早已烟消云散。然而,我们是否还记得,在长达400年的奴隶贸易中,非洲的精壮人口骤然减少了一亿,相当于这个大洲1800年的人口总数;我们是否还会想起,每运到美洲一名黑奴,就意味着有5个黑人死于追捕或贩运途中。移民美洲后,三分之一的黑奴会在头三年死去,大多数人活不过15年;每运到美洲一名黑奴,就意味着有5个黑人死于追捕或贩运途中。图为美国黑奴题材电影《为奴十二年》。我们是否会考虑这个问题,黑奴贸易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繁荣,但是什么使古老的非洲大陆至今仍呈现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曾经看到一个故事,出租车上的男孩指着黑人司机,问身边的母亲说:“这位先生的皮肤为什么是黑色的?”母亲笑着回答:“上帝为了让我们的世界缤纷多彩,创造了不同肤色的人。”下车时,黑人司机坚决不收这对母子的钱。他说:“我小时候也问过母亲这个问题,她说我们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我母亲当初能够像您这样回答,我今天注定将有一番不一样的成就……”白皮肤、*皮肤、黑皮肤……不同肤色、不同文化、不同个性的人们让我们的世界不再单调。然而,为什么,南非直到1991年才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而在此之前,黑人不能与白人共同使用一间盥洗室或坐在一个候车室内,黑人的工资只有白人的八分之一?为什么,一个美国白人协警,仅凭“这个人看起来形迹可疑,他看上去是黑人”,就将一个没有携带任何武器的17岁黑人男孩一枪毙命,事后竟被法庭无罪释放?又是为什么,在殖民历史已成过眼云烟,人类崇尚平等、民主和文明的新时代,仍有不少人,理所应当地将黑人视为贫困、懒惰,甚至罪恶的代名词?

……

数百年过去了,安提瓜岛上的*桥依然屹立在那里。它印证著,这片美丽的土地,遭受过强盗的洗礼,见证了黑奴的血泪。它脚下蔚蓝的海水,曾经卷着黑奴们的身体一直向西……山外青山专栏享受阅读!作者简介:刘莉莉,80后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样,心里装着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着大人走世界、看天下。从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新华社,从事的是国际新闻报导,用另一种方式来关联天下。转眼“入行”已是第九个年头,自认为未虚掷光阴,忠实地履行着新闻记录者、历史见证者和故事倾听者的职责。2010年9月作为记者被派往墨西哥新华社拉美总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独》作者玛尔克斯笔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陆。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间,有机会到15个国家采访、游历,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曾在二十国集团(G20)峰会、联合气候大会等国际会议和高端访谈中采访总统,也曾在*枭出没的墨西哥城贫民窟与当地居民话家常,曾坐在地板上与环保主义者谈天说地,也曾到当地华侨家中做客,体味海外游子的冷暖……丰富的采访经历使她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驻外两年,除了完成日常报导外,还为《环球》、《国际先驱导报》、《参考消息》、《经济参考报》等报刊撰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稿,将一个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现在读者面前。2012年底结束任期回国,但心里依然眷恋着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余,也为报刊撰写特稿和专栏,并为央广“中国之声”担任特约评论员。如今在《亚太日报》开设专栏《山外青山》,希望利用这个新媒体聚合平台传递拉美及其他区域的文化讯息,讲述那些值得称道的历史和传奇,用自己的感悟,与读者构建心灵的共鸣。

编辑:亚太日报穗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山外青山加勒比的鬼桥